-
当重阳节从家庭走向城市公共空间时,“佛山之心”如何迸发“银发经济”的活力与温度,打造“最幸福”的禅城样本?
10月29日,在重阳节到来之际,禅城围绕“尊老、敬老、爱老”主题,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、内容丰富的活动,从全民健身到文化展演,从健康服务到消费互动,充分彰显“佛山之心”温暖向善、老有颐养的城市形象。

旅游打卡的老人们在岭南新天地休息。/禅城融媒记者贺勇摄

商圈适老消费升温,银发族从“过节”走向“享老”
当天上午,岭南大道华丰超市内人头攒动,刚退休不久的谭阿姨在女儿的陪伴下穿梭在“10元均一价”等促销区域里,小推车里装着小孙女爱吃的零食。“女儿特意请假陪我过节,非常开心。”谭阿姨的笑容不仅反映了其喜悦的心情,也折射出禅城老年人过节方式从“居家团聚”向“社交型消费”的转变。
面对这一变化,禅城区多家商场针对长者们推出专属优惠和便利服务,吸引像谭阿姨这样的“银发族”前来消费。其中,涌向餐饮业的“银发潮”尤为引人关注,多家酒楼、茶肆出现老人结伴就餐的热闹场面,其中既有老友相聚的,也有夫妻同行的。

老人点餐消费。/禅城融媒记者贺勇摄
当天12点左右,在天虹购物商场一家煲仔饭店前,65岁的简先生和妻子正在研究电子屏上的菜单。从江西来顺德“含饴弄孙”的老两口,今天特意乘地铁到市中心“换换口味”。“平时围着孩子转,重阳节也该有自己的生活。”简先生坦言,佛山便捷的地铁和整洁的市容让他们愿意多出来走走。
“大家带孩子忙,难得聚一次,吃完饭还要去祖庙逛逛。”在NOVA岭南站一家餐厅与老友聚餐的梁叔说。餐厅的工作人员表示,相比往日,今日来餐厅就餐的老年人群至少增加了三成。
另外,禅城的各种美食和特色小吃也吸引了不少老年人群的注意力。在飞鸿街的特色小吃店前,不少老人品尝着沙湾姜撞奶,顺手挑选广式腊味等特产手信。一位正在购买盲公饼的阿姨笑道:“孙辈爱吃,顺便给老家的亲戚寄些,让大家都尝尝佛山味道。”

飞鸿街上品尝美食。/禅城融媒记者贺勇摄
除此之外,“打卡”过节也成为老年人过节的趋势。在祖庙正门前,崔女士正拿着手机给母亲与祖庙红墙、牌坊进行合影。“妈妈喜欢传统建筑,专门陪她来打卡。”她告诉记者,母亲对祖庙的砖雕、灰塑等艺术赞不绝口,每次过来都能有新发现。
而在岭南新天地的一家潮牌店前,来自湖南岳阳的谢先生夫妇正与朋友在此歇脚。“佛山老城区既干净又有韵味,这是第二次来了。”谢先生的妻子说,相比深圳、广州等城市的喧嚣,佛山更有生活气息和人文气质。
如今,随着广佛同城化深入,来自顺德、番禺乃至外省的“候鸟老人”已悄然成为禅城文旅消费的新力量。

全域联动织密敬老网络,构建“家门口”的幸福晚年
除了商圈消费,禅城区各镇街、部门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重阳敬老活动,形成了全域联动、多层次推进的敬老服务网络。
在今年的“敬老月”期间,禅城区通过区、镇、村及养老机构四级联动机制,在全区范围内开展100余场形式多样的敬老爱老活动。

“同心护夕阳,健康来护航”爱心敬老活动。/资料图
例如,在石湾敬老院及和平社区举办“同心护夕阳,健康来护航”爱心敬老活动。不仅提供健康义诊、法律咨询,还通过飞盘游戏等趣味方式普及金融防骗知识。现场老人感慨“活动既实用又有趣”,这种创新服务模式让敬老活动更加贴近长者需求。与此同时,石湾镇街道惠景社区“耆老学堂”的揭牌,进一步将优质养老服务送达长者“家门口”。
祖庙街道推出“幸福祖庙 花样夕阳”系列活动,组织文艺展演、手工制作等文化娱乐活动,其中退休人员粤剧培训班的表演赢得满堂彩。张槎街道、南庄镇各村居深入开展长者慰问活动,为老人送去节日祝福和关怀。
同时,禅城各村居还结合本土文化特色,开展了一系列富有乡土气息的敬老活动。鄱阳村举办的重阳宴现场热闹非凡,老人们齐聚一堂,共话邻里情谊。同华社区等多个社区组织志愿者开展“榕树下”便民服务市集活动,为长者提供义剪、维修等贴心服务。这种深入基层、贴近民生的志愿服务,让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社区生根发芽。

“幸福祖庙花样夕阳”文艺汇演合影。/资料图
另外,禅城区养老机构也积极开展重阳主题活动。众星天福养老机构不仅组织了游园会和粤曲表演,还开展“金秋敬老·湾上重阳”三龙湾游船活动,带领长者畅游佛山城市水系,领略水乡风情。这些活动既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,也展现了禅城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与活力。
通过区、镇、村及养老机构四级联动,禅城区构建起全方位、多层次的敬老服务网络,让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”的幸福愿景,成为长者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现实体验。

“新老人”催生服务升级,打造“老有颐养”的禅城样本
可以看到,今年重阳节,禅城区通过构建健身、文化、医疗、消费等多元场景,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,更彰显了这座城市对老年群体的人文关怀,为“银发经济”的提质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
值得关注的是,随着上世纪60年代后出生人群陆续步入老年阶段,一个规模可观的“新老人”群体正在形成。与传统老年人相比,他们普遍身体更健康、财富积累更充实、受教育程度更高,对老年生活的期待也更为多元。“这些‘新老人’不再满足于基本养老保障,而是追求社交、学习与自我实现。”有专家分析指出,这一群体展现出强烈的消费意愿和能力,正推动银发经济从“生存型”向“发展型”转变。

打卡祖庙。/禅城融媒记者贺勇摄
面对这一趋势,近年来禅城积极推动商旅文业态融合创新,系统优化适老环境。NOVA岭南站商场拓宽通道方便老人通行,祖庙博物馆、禅城区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开设银发专属导览,推出长者文化体验课程等。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长者生活品质,也为银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在政策层面,禅城启动打造“银发乐园”创建都市型养老服务区,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配建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、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等四大举措,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。在“禅颐居”养老服务品牌建设中,禅城提出要着力培育智慧养老、老年旅游、健康管理等新业态,推动银发经济与养老服务协同发展。
既要“老有所养”,也要“老有所乐”。随着各项政策的深化落实,禅城正以银发经济为支点,撬动养老服务体系全面升级,让“佛山之心”不仅成为产业发展高地,更成为“老有颐养”的幸福样本。
文/禅城融媒记者贺勇
举报
